现在很多年轻人把除夕或正月初一的祭祖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,说成是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之一,但是,我国民间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可,这是为什么呢?
我国传统的祭祖节,因地方不同,说法不太一样,从普遍的习俗来说,主要有以下四大节日(有的地方称三大祭祖节),也称四大“鬼节”:
1、清明节
在唐宋以前,清明节并不是民间主流的祭祖节,那时的祭祖节日,主要是上巳节和寒食节,主要是墓祭,即扫墓,而清明只是一个春游踏青的节气。南宋以后,因寒食节祭生火,不能在墓前焚烧冥纸,也没有热食祭祖先,于是慢慢移到了清明节。到后来,上巳节、寒食节和清明节三节合一,逐渐固定在清明节。
但是,这些古风仍然在一些地方保存下来,比如,广西地区很多地方扫墓并不是清明节,而是在上巳节,而少数地方仍然在寒食扫墓。但是,也有很多地方忌寒食节那天扫墓。
清明扫墓各地有各地的传统习俗。有的地方必须在清明节前完成扫墓。有的地方则根据清明节所在的农历月份来扫墓,有“二月清明扫在后,三月清明扫在前”之说,意思是说,如果清明节在农历二月,那就扫墓就要放在清明节之后,如果清明节在三月份,那么扫墓就要在清明节以前完成。
展开剩余72%除此,还要“前三后四”或“前五后六”等说法,意思是说,不管是二月清明节,还是三月清明节,清明节的前三天或五天,后四天或六天,都是扫墓祭祀的“正日子”。
2、中元节
中元节又称月半,民间俗称“鬼过年”,因此民间又简称为鬼节。
西汉以前,中元节前不是祭祖固定的节日,需是源于水稻种植区期的“七月半”农作丰收秋尝祭祖,与水稻种植区的尝新节类似,是为了让祖先尝新粮。到东汉之后,逐渐形成祭祖节。
到了后来,很多地方,尤其是水稻种植区,将寒衣节的诸多祭祖习俗转移到了“七月半”。比如,写包袱(也叫包封)、烧冥纸、摆供品等。只不过寒衣节多为墓祭,也就是上坟祭祀,而“七月半”则是家祭,也称室祭。
“七月半”有接和送两个环节,七月初十或十一开始,接祖宗回家,接受祭祀,通常一天摆两餐饭菜祭祀,每餐的饭菜不能用祭祀过的,要做新鲜的。七月十四晚饭后,有的地方在午夜,焚烧冥包冥纸,送走祖先。
现在人们通常将“七月半”祭祖、中元节、盂兰盆节三节合一,实际上,这三个节日是不同民俗内涵三个节日。“七月半”祭祖上古老的祖先崇拜,以祭祀祖先为内容;中元节是道教的“三元节”,即上元节(元宵节)、中元节、下元节(农历十月十五),分别代表天官赐福、地官赦罪、水官解厄,简称道家“三官”。盂兰盆节为佛教节日。而真正的“七月半”祭祖是七月初十或十一到十四,现在很多家庭简化为七月十四。
实际上,这三个节日中的习俗,直到现在还是并列的,从来没有合并过。不过现在很多人的意识中,这三个为“三合一”。
我国传统非水稻种植区,一般不过“七月半”,而是保留了过寒衣节的古俗(正月为农历十月初一,也叫“腊祭”)。这也就是有一些地方将寒衣节列入四大祭祖节的原因。
3、重阳节
九九重阳,祭祖敬老,是我国一部分地区的传统习俗。有的地方为墓祭,有的地方为室祭,比如,我国岭南地区的“拜太公山”非常隆重。
4、冬至节
冬至节祭祖,古称冬祭,是一个祭天祭祀祖的古俗。后来逐渐演变为上坟祭祀,也有一些地方为室祭、庙祭等。
另外,现在很多人将除夕祭祖或者大年初一祭祖视为是祭祖节之一。实际上,这种祭祀是为了除旧迎新的一种祭祀礼仪,其主题并不是正真的祭祖节。旧时民间一般将祭祖节称为“鬼节”,而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人过年,具有欢乐气氛的节日,无论怎么样也不能与“鬼节”这个名称挂钩,因此民间忌讳称这种节日为“鬼节”。
现在我国民间流传较广、认可度较高、普遍遵从的祖祭节,只有两个,一个是清明节,另一个是“七月半”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,其他的多为地方性祭祖节。
发布于:湖南省加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